- 七難
- (七難, 七难)
The seven calamities in the[lang id =1028]仁王經, [lang id =1028]受持品 during which that sūtra should be recited: sun and moon losing their order (eclipses), conste11ations, irregular, fire, flood, wind-storms, drought, brigands Another set is -- pestilence, invasion, rebe11ion, unlucky stars, eclipses, too early monsoon, too late monsoon. Another is -- fire, flood, rakṣas, misrule, evil spirits, cangue and prison, and robbers.* * *﹝出觀音玄義疏﹞ 難即厄難, 苦惱之處也。 謂火有焦身絕命之憂, 故為初難。 水有沉有浮, 故為二難。 羅剎雖暴, 緩於火水, 故為三難。 刀杖非隨得隨戮, 必須研罪虛實, 故為四難。 鬼取非的, 命衰逢害, 故為五難。 枷鎖繫身, 未為失命, 故為六難。 怨賊覓寶, 與寶即脫, 故為七難。 而此七難, 一一皆有果報惡業煩惱三種, 今但明人中果報之一種也。 有以羅剎難中, 風難足為八難者, 非也。 〔一、 火難〕, 觀音經云: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, 設入大火, 火不能燒。 蓋持者口為誦持, 心為秉持, 言其執持, 無少懈也。 設入者, 不定之辭, 若人遭此難者, 一心稱名, 必得解脫。 如應驗傳云: 晉元康中竺長舒居於洛陽時, 為延火將及草屋, 在於下風, 豈有免理。 一心稱菩薩名, 即風回火轉。 狹識淺見者以為偶爾, 後因風燥之日, 故擲火燒之, 三擲三滅, 其人即叩頭謝罪。 如此應驗, 非一而已。 〔二、 水難〕, 經云: 若為大水所漂, 稱其名號, 即得淺處。 蓋水言大, 而不言小者, 小不為難也。 若遭此難, 稱菩薩名, 即得淺處。 如應驗傳云: 海鹽郡有溺水者, 同伴皆沉, 此人稱觀世音菩薩, 忽遇得一石, 困倦如眠, 夢見兩人乘船喚入, 即時覺悟。 開眼果見人船送至岸上, 則不復見矣。 〔三、 羅剎難〕, 梵語羅剎, 華言暴惡。 經云: 若有眾生, 為求金銀等寶, 入於大海,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, 漂墮羅剎鬼國; 其中若有一人,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 是諸人等, 皆得解脫羅剎之難。 蓋羅剎者, 食人鬼也。 一人稱名, 悉得解脫者, 憂慼休咎, 眾所共之, 口不同稱, 心亦覓福, 故獲均濟。 如應驗傳云: 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向扶南, 忽遇惡風, 漂墮鬼國。 其羅剎鬼便欲盡食, 一船眾人皆稱觀音。 中有一小乘沙門, 不信觀音, 不肯稱名。 鬼即索此沙門。 沙門學稱菩薩名號, 亦得免脫。 (梵語沙門, 華言勤息。 ) 〔四、 刀杖難〕, 經云: 若復有人, 臨當被害,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 彼所執刀杖, 尋段段壞, 而得解脫。 如應驗傳云: 晉太元中, 彭城有一人, 被枉問為賊。 臨刑, 將舊所供養觀音金像, 帶在髻中。 後伏法刀下, 但聞金聲, 刀即三折, 頭終不傷。 解髻看像, 像有三痕, 由是得脫。 〔五、 鬼難〕, 經云: 若三千大千國土, 滿中夜叉羅剎, 欲來惱人,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 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, 況復加害。 蓋鬼所以畏觀音名者, 以觀音有威有恩, 若非懷恩, 則是畏威; 聞名尚不能惡眼相視, 豈復生於傷害之心耶?(三千者, 小千、 中千、 大千也。 今言三千大千者, 總別兼稱也。 梵語夜叉, 華言勇健。 ) 〔六、 枷鎖難〕, 經云: 若復有人, 若有罪, 若無罪, 杻械枷鎖, 檢繫其身,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 皆悉斷壞, 即得解脫。 蓋杻械枷鎖, 刑獄之具也。 繫即繫縛, 檢即封檢。 其人若能稱觀世音菩薩者, 重關自開, 鐵木斷壞。 如應驗傳云: 蓋護山陽人, 繫獄應死。 三日三夜, 稱菩薩名, 心無間息。 即見觀音放光照之, 鎖脫關開, 尋光而去, 行二十里光明方息。 〔七、 冤賊難〕, 經云: 有一商主, 將諸商人, 齎持重寶, 經過險路, 遇諸冤賊, 乃至其中一人作是唱言: 諸善男子, 勿得恐怖, 汝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。 眾商人一稱其名故, 即得解脫。 蓋冤本奪命, 賊本求財, 今冤為賊, 必財命兩圖。 由菩薩力, 故得解脫。 如應驗傳云: 僧慧達於晉隆安二年, 北隴上掘甘草, 于時羆餓捕人食之。 達為羆人所獲, 閉在柵中, 擇肥者先食。 達即一心稱名誦經, 餘人已盡, 唯達并一小兒, 準擬明日命盡, 達竟夜稱誦不輟。 向曉羆來取之, 忽見一虎, 從草跳出咆吼, 羆人驚走, 虎因齧柵, 作一穴而去, 達將小兒, 走竄得免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